1 術語和定義
蒙醫嘎拉哈塔古日(火針)技術是用燒紅的特制針具快速刺激人體相應的穴位(或脈穴),達到治病或防病目的的一種外治療法。常用火針有金針、銀針、鋼針、鎢合金火針等。火針針刺法有直刺法、斜刺法、點刺法、散刺法、密刺法、環刺法等。點刺法適用于穴位,后三種方法適用于疼痛靶點。囊腫和扳機點處,多采用直刺法。
2 范圍
適用于膿腫、血腫、丹毒、癤、癰等皮膚病;陳舊傷、痞、巴木病(下肢靜脈曲張);關節協日烏素病(風濕性關節炎)、拖賚病(類風濕關節炎)、乎朱奈乎英(頸椎病)、木仁奈乎英(肩周炎)、尼如奈乎英(腰椎病)等骨關節病和白脈病。
3 常用器具及基本操作方法
3.1 常用器具
直徑 0.3 ~ 0.4mm 中細鎢合金火針、止血鉗、酒精燈、棉球、消毒碘伏、95% 的乙醇、消毒棉簽、消毒彎盤、玻璃罐、點火工具、一次性中單、醫用氧氣等。
治療室應安靜、整潔、陽光照射充足、溫度適當,患者坐臥用床椅整齊;每日用紫外線燈照射消毒 1 次,每次 30 分鐘。
3.2 基本操作方法
3.2.1 術前準備
除了診斷應做的檢查、檢驗外,常規檢查血常規、血糖及心電圖等;術前應檢測患者呼吸、脈搏、體溫、血壓;告知患者術中及術后可能出現的不良反應,簽訂知情同意書。
3.2.2 器械消毒及準備
高溫高壓專用消毒柜消毒罐火針、止血鉗、鑷子、消毒盤等器械。
3.2.3 施術方法
3.2.3.1 準備工作
備齊物品,攜至患者身旁。
3.2.3.2 體位及消毒
選定施術穴位或疼痛靶點,取合適的體位。醫者用肥皂洗手或消毒液擦拭手,戴一次性無菌手套,施術穴位或疼痛靶點用碘伏消毒。
3.2.3.3 燒針及進針
助手手持點燃的酒精燈或酒精棉球;施術者左手固定穴位或標定痛點,右手持鎢合金火針,在
酒精燈外火焰上將針尖燒至紅后發白,迅速、準確地刺入穴位或疼痛靶點,再快速拔出。肌筋膜協日烏素病(頸背肌筋膜綜合征)行火針治療時,拔出火針后可追罐吸出協日烏素,10 分鐘后取罐,消毒。隔日 1 次,7 次為 1 個療程。
3.2.4 術后處理
火針術后一般無須進行局部皮膚消毒或包扎、貼敷等。如追加拔罐,取罐后要消毒針眼;如行環刺針法,可進行局部消毒,貼敷無菌紗布以免感染。下肢靜脈曲張用火針技術進行放血施術后,用彈力繃帶包扎。治療結束后,觀察患者的體溫、呼吸、血壓、脈搏等基本情況。如正常,告知患者注意事項及禁忌,讓患者稍事休息后離去。做好治療記錄,處理術中使用的器具及一次性耗材等。
3.2.5 護理
起居方面,術后 3 天避免淋浴或泡澡,以防傷口污染;切勿勞累、著涼、淋雨、劇烈運動。下肢靜脈曲張患者應避免久站和多走,躺臥時下肢應抬高。飲食方面,忌蔥、蒜等辛辣及易引發赫依病的飲食。
4 常見病操作技術
4.1 巴木病(下肢靜脈曲張)
4.1.1 概述
巴木病是指機體在外因作用下,精華與糟粕分離受阻,引起希拉熱偏盛,侵入血液,導致病血(惡血)增多,病血與希拉相助傷及下肢黑脈、肌肉等引起的以瘀青、紅腫、疼痛、黑脈(靜脈)迂曲、隆起為臨床表現和特點的疾病。本病屬蒙醫“血癥”,與西醫“下肢靜脈曲張”相對應。
4.1.2 治法治則
清血熱,消除巴達干,燥協日烏素,改善下肢赫依血循環。
4.1.2 操作方法
4.1.2.1 施術前遠行準備
施術前 3 天,口服三子湯分離正血(健血)與病血(惡血)。
4.1.2.2 施術前近行準備
施術前囑患者少量飲水,適量運動。標定曲張嚴重的黑脈(靜脈)和隆起明顯的黑脈(靜脈竇)。
4.1.2.3 操作步驟
患者背對醫者,取立位或坐位。醫者用肥皂水洗手或消毒液擦拭手,戴無菌手套,常規碘伏消毒施術部位,一般選擇曲張嚴重的黑脈(靜脈)脈位或隆起明顯的黑脈(靜脈竇)脈位。在施術部位上 2 寸處結扎(結扎帶不宜過粗、松緊適度,不得使皮膚褶皺),靜脈壓力高者也可不結扎。助手手持點燃的酒精燈或酒精棉球;施術者右手持鎢合金火針(直徑為0.4mm),在酒精燈外火焰上將針尖燒至紅后發白,迅速、準確刺入脈位靶點,再快速拔出(整個過程大約只需 1 秒),讓血液自然流出(或噴出),待病血(呈黑紫色、稠而氣味濃)自然停止流出后,選擇下一個脈位進行施治,總放血量應控制在50mL 以內。一般采用直刺法,進針不可過深,一般為 0.2 ~ 0.5cm,以免刺穿血管。施術結束后緩緩解開結扎帶,常規消毒傷口,敷無菌紗布后用彈性繃帶加壓包扎施術部位,或囑患者穿上彈力襪褲。1 周 1 次,5 次為 1 個療程,1 年可治療 3 個療程,療程間應間隔 4 周,可連續施治 3 年。療程與治療時間要視病情與身體狀況而定。
4.2 肌筋膜協日烏素病(頸背肌筋膜綜合征)
4.2.1 概述
肌筋膜協日烏素病是機體在外因作用下,精華與糟粕分離受阻,協日烏素偏盛,侵犯頸背部肌肉、筋膜、肌腱引起的以頸背部疼痛、僵硬為主要臨床表現的疾病。本病屬蒙醫“協日烏素病”范疇,相當于西醫“頸背肌筋膜綜合征”。
4.2.2 治法治則
燥協日烏素,改善局部赫依血循環,松解粘連,消除鈣化。
4.2.3 操作方法
患者取坐位或俯臥位,醫者用圓珠筆或碳素筆標定疼痛靶點處或扳肌點處,用肥皂水洗手或消毒液擦拭手,戴無菌手套,常規消毒標定區域。助手手持點燃的酒精燈或酒精棉球;施術者左手固定靶點或扳機點(或捏起局部軟組織或用十字交叉針刺法固定靶點),右手持鎢合金火針(直徑為 0.4mm),在酒精燈外火焰上將針尖燒至紅后發白,迅速、準確刺入靶點或扳機點,再快速拔出(整個過程大約只需 1 秒)。為了破壞靶點或扳機點,可重復操作數次,如有協日烏素流出則效果更佳。可在火針點刺或密刺部位拔火罐,吸出協日烏素,增強療效。一般采用直刺法,進針深度為0.5 ~ 1cm(以蒙醫取穴尺度為準)。隔 5 日 1 次,5 次為 1 個療程。
4.3 烏赫日伊力都(銀屑病)
4.3.1 概述
烏赫日伊勒特是機體在外因作用下,瘀血與協日烏素偏盛,侵犯皮膚,引起頭皮、四肢及全身皮膚上出現紅斑、鱗屑為主要臨床表現的皮膚病。本病屬蒙醫“皮膚協日烏素病”,與西醫“銀屑病”相對應。
4.3.2 治法治則
清血熱,消除巴達干,燥協日烏素,改善赫依血循環。
4.3.3 操作方法
患者取坐位或仰臥、俯臥位。醫者用肥皂水洗手或消毒液擦拭手,戴無菌手套,施術有癬塊或長癬部位常規碘伏消毒,采取點刺技術。助手手持點燃的酒精燈或點燃的酒精棉球;施術者左手固定部位,右手持鎢合金火針(直徑為0.4mm),在酒精燈外火焰上將針尖燒至紅后發白,迅速、準確刺入部位靶點,再快速拔出(整個過程大約只需 1 秒),深度為 0.5cm 左右,以透過真皮層為度。施術結束后,常規消毒傷口。每日 1 次,可交替選擇施術癬塊,7 次為 1 個療程。療程與治療時間要視病情與身體狀況而定。
5 禁忌證
a) 患有血小板減少癥、血友病、有出血傾向及暈血者;敗血癥、血管瘤、腫瘤、精神異常等患者一般禁用火針放血技術。
b) 意識不清,有心、肺、肝、腎功能不全,貧血,低血壓,孕期和過饑過飽、醉酒、過度疲勞者,不宜使用本技術。
c) 體質虛弱、產后、術后或瀉法、催吐法、鼻藥及灌腸法施治之后,亦禁用火針放血技術。
d)空腹血糖≥ 8mmol/L 或伴有周圍神經損傷的糖尿病患者禁用本技術。
e)巴木病(下肢靜脈曲張)行火針時,禁用于血栓斑塊形成者。
6 注意事項
a)術前應做好解釋溝通工作,消除患者心理負擔,避免術中出現異常現象。
b)操作時,手法宜輕、穩、準、快。不可用力過猛,防止刺入過深,傷及其他組織,更不可刺
破動脈。
c)燒針時,應燒到針尖由紅變白為度;做到快速進針,快速取針,進針深度適當。 d)火針放血后,應注意血液是否凝固,有無血腫出現。
7 異常情況及處理措施
7.1 皮下血腫
先給予局部按壓及冰敷,2 小時后再給予熱敷,或外敷活血化瘀藥物等,也可在血腫處拔罐處理。
7.2 暈針
應立即停止操作,讓患者去枕、頭偏向一側平臥,如呼吸、心跳、血壓平穩,可給予溫水或糖水一杯,短暫休息后可緩解。經上述處理無效時,立即掐人中、腕上內外穴(內關、外關)、頂會穴(百會),或針刺急癥穴(勞宮穴、涌泉穴),或立即給予吸氧、靜脈推注 20% 葡萄糖 20mL(高血糖者除外)。如出現呼吸、心跳停止,立即進行心肺復蘇的同時,建立靜脈通道,嚴密監測生命體征,電話聯系急診科醫護人員協助搶救處理。
摘自:《蒙醫醫療技術操作規范》(T/CMAM M10—M20—2019)